有一天等車時,我站在捷運站月台發呆,突然看見站內垃圾桶上貼了一張印有不熟悉 Logo 的白色小貼紙,心裡一驚:「捷運要換識別了嗎?」沒錯,2021 年三月,時逢台北捷運通車25週年,北捷公司委託顧問公司,推出了第四代視覺識別系統。

但是,我從台北捷運這次的視覺識別更新發現了不少問題,想透過這篇文章和大家交代、分享這些小卻重要的細節,並說說台北捷運和捷運系統識別對我的特別意義,希望讓大家透過北捷案例,進一步認識到「扁平化趨勢」對品牌識別的影響。
是簡約?還是失去品牌獨特性?
簡約風,極簡設計,是不少設計師的心頭好,而且也不是沒有道理。不過第一眼看到北捷的新 Logo 選擇了簡約風,真是捏了一把冷汗,仔細看果然充滿問題。設計團隊在新識別介紹官網,將這次重新設計的標誌細節很清楚的列出說明,我將幾個關鍵字舉出來:「原有圓弧外框化為圓滑線條,打開原本封閉空間」、「標誌中間的留白空間作為載體」、「成就更洗練的型態,並傳承北捷標誌的精神與概念」。

可以先從新標誌的優點看起:標誌簡化符合現代潮流,圖形大致上確實保留既有標誌的外觀特徵,反白空間有經過強化解釋,延伸運輸系統的產業特性。
但標誌簡化的原因,似乎沒有必要大費周章解釋設計過程的前因後果,以洗鍊、雋永說明更是有些不適合(參考 Tatler採訪)。直接表明需因應數位媒體習慣而生的「扁平化設計」潮流,或許會更加言簡意賅。而扁平化設計是否適合城市運輸系統識別,卻不見設計團隊探討。事實上,與全家、衛福部桃園醫院、日本仙台市地鐵「撞臉」,都是新標誌過度簡化的後遺症。

而且設計團隊過於專注扁平化設計 — 原本為了在數位媒體表現更佳的設計方式 — 卻忘記北捷作為城市運輸系統有大量在實體表現的需要,而新標誌密集的圓角、一昧追求等距的空間調整,都是實體表現時容易造成視覺尷尬的硬傷。

儘管設計團隊有標誌簡化的目標,但若從形狀曲線觀察,新標誌其實變得更複雜;舊標誌看似比較複雜,但曲線平緩實為比較簡單。

新標誌為了「整齊劃一」特意保持的等距空間,卻沒有考量視覺平衡;舊標誌看似寬窄不一的空間,其實讓肉眼觀看更輕鬆。
新標誌不論在曲線和空間處理,都容易讓視覺疲勞,或許它的外觀適合數位媒體的表達,但在其他場域都容易造成辨識度低的結果。這種造形被放大使用時,問題會更加明顯。

被複雜理念淹沒的品牌定位
儘管針對設計表現的觀點有很多主觀意識,但新識別不僅沒有好好傳承過往的精神與概念,甚至破壞了北捷的視覺印象。設計團隊雖說到「成就更洗練的型態,並傳承北捷標誌的精神與概念」,卻在這次設計中,讓每次識別調整都保留傳承的「北」、「雙人」字構造完全消失。
除非遇到理念改變或特殊原因,識別設計不應該為了標誌簡化,犧牲組織理念表達。

過去北捷以「北」、「雙人」字變體、握手和飛鳥意象,分別表達公司的地緣關係、服務精神、運輸安全和交通便捷等組織特徵。但新標誌設計,不只握手意象因為標誌簡化後變得薄弱,「北」、「雙人」字變體更是沒了蹤影,只剩飛鳥意象還算存在。或許在這次識別更新中,北捷公司主動改變自己的理念,但對城市運輸系統最重要的地緣關係也遭到刪除,這是不是要向北捷公司或設計團隊討要說明呢?
即使假設北捷在這次識別更新時,也重新調整了公司理念。那麼,設計團隊有沒有符合自己訂定的理念目標呢?答案是:沒有。
捷運站點已不只是捷運站點,它有如微型社區樞紐,民眾在裡面結集、相遇、交匯、移動。捷運系統應裝載更多可能,定位成為多元開放的「資訊交換站」和「生活事業提供者」的角色。因此,北捷需要⼀套識別系統,詮釋隨時代轉變的角色改變,尤其在數位化需求增加的當代社會。(整理自Tatler專訪和形象官網。)
從網路媒體專訪,到形象官網的標題「從生活出發,作為資訊交換站的台北捷運」,設計團隊有提出很明確的理念目標。雖然如此,卻看不到他們成功詮釋在設計中。如果民眾交匯、資訊交換只是用留白空間就能表示,用站點連接當作意象,真的看不出重新擬定理念的需要。隨著時代轉變,資訊的內涵也在改變,設計團隊本來的觀察其實很不賴,可是後續表達卻停在舊時代的思維。
如果還能勉強看到資訊理念的影子,那麼對生活理念的表達,可以說是「出發未捷身先死」。設計團隊十分浪費識別系統的其他工具,如象徵圖紋、輔助標誌都是很適合表達生活意象的細節,但設計團隊最終選擇「打開」舊標誌圓圈外框,就以此代表生活空間,微調既有標準色為顏色賦予意義,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隨便。
Logo 放大就能當作象徵圖紋,看得出台灣的公共設計看似變好,對識別系統的認識還是只停留在符合潮流的 Logo,卻不認識如何運用一整套系統。
生活和資訊理念處理的拙劣,也發現這次品牌定位中,做了過於複雜的操作。不過在許多場合都標榜以永續發展為思維模式的設計團隊,卻只是「Blue is for tech, Green is for Life.」一般,缺乏對概念更深層的理解,沒有為民眾傳達真正的永續意義。(部分新聞稿也有綠色代表環保的說法。)

簡化圖像不等於扁平化
這次的新識別系統更新還有一個重點,就是要配合數位化時代的媒體習慣,將北捷的品牌識別元素扁平化,我想這也是更新設計的最大原因。但是迎合品牌數位化,除了識別風格的調整,深化品牌資源在多媒體、多裝置的適應性,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
但是看到新識別介紹官網,在手機瀏覽器出現的頁面提示...只能說設計團隊對於品牌數位化的努力真的太少。

好識別可以形塑品牌好文化
台北捷運對於生活在台北的人都有一份特別意義,這篇文章除了是一次案例學習,還要加上一些內心話才能表達我的想法。記得藍線第一次通車是聖誕夜,當年特別和家人一起體驗首乘,也是和習慣開車的爸爸少數一起通勤的回憶。通車日當晚,列車卻出包卡在隧道中間,我們只能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,沿著維修道路走到下一站車站。
當年卡式車票改為代幣車票的期待與難捨,台北捷運以您為榮的站內宣導影片,一系列尷尬好笑的捷客劇場,經過這幾年捷運系統的發展,許多回憶都逐漸消失。雖然事物總會變化,但有些口說無憑的想法,不用心的「操刀」,都讓改變的傷感變成不愉快。

台北捷運的識別系統對我個人有特殊意義,也是不少設計師認同的好案例。學生時經常盯著北捷的標誌、車站地圖、路網圖看呀看,靠著自己觀察,發現標準字「運」上那筆小小閃電時的成就感,也成為我走上設計專業的小推手。(舊標準字巧妙把運字「辶」旁的筆劃,與象徵電力的「閃電」結合,是我最喜歡的標準字案例之一。)
因為重要才要用顯微鏡挑惕
台北捷運身為台灣重要的門面之一,是首都的主要運輸系統,對我、對設計師、對市民、對社會都佔有一席之地,對生活的人文意義,對資訊變革的指標性,都功不可沒。這樣重要的一套識別系統,放大檢視,斤斤計較都是對它的尊重和在意,不用心讓人產生的反感那是必然。
我相信設計的力量有限,一座城市運輸系統不會只因為新標誌遭毀於一旦,更不如說北捷的經營若有保持,或更加精彩,那些成果也將累積在新標誌上,使它昇華。但建議所有公共單位,與其把預算花在配合時代潮流的設計「提升」,不如好好把現有的設計細節做實。回到開頭那張小白貼紙,讓我嚇一跳的除了識別換新,還有用「貼紙」的小成本做法,那不是設計正確的用途。
顧問公司操刀的成果,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,只是若要讓設計為品牌更新打頭陣,應該要更用心才好。不過這篇文章,也不是表示我來我更行,而是透過很多觀察,我相信北捷案例的一舉一動仍然可以帶給設計師、品牌操作者許多啟發。
最後附上捷運大樓北捷公司標誌更新前與更新後,為何新識別系統有標準字卻不使用?(圖片來源:網路)
只能說「細節就是堅持,堅持就是細節!」
想知道自己的品牌識別要如何扁平化和數位化,歡迎聯絡:
guangtoto@gmail.com
光光圖像創意總監

Bình luận